專題文章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全面解析
次閱讀
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自民國七十五年規劃、七十八年啟用,專責處理園區內1404家工廠的廢水,納管率達100%。採用旋轉生物圓盤(RBC)與化學混凝沉澱之二級處理程序,有效降低污染物,確保放流水穩定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廠區同時導入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致力提升處理效能與環境品質,並取得環境教育設施認證,打造結合環保、教育與社區參與的綠色示範場域,實踐產業與環境永續共融。
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全面解析
目錄
1. 引言
隨著產業園區的快速發展,廢水排放量隨之攀升,對區域水資源與環境品質造成潛在壓力。如何有效處理廠商所排放之生活與製程廢水,已成為園區營運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肩負園區水環境守門人的角色,自民國七十八年正式運作以來,始終致力於提供穩定、高效且符合法規標準的污水處理服務。廠區採用先進的旋轉生物圓盤(RBC)及化學混凝沉澱技術,確保放流水質穩定達標,減輕對淡水河流域的負荷。同時導入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積極推動綠色管理與環境教育,結合社區、學校與企業資源,建構出一座兼顧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與社會參與的現代化污水處理設施。
2. 污水處理廠基本概況
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自民國七十五年由中華顧問工程司完成整體規劃設計,並由榮工處負責施工建設,於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正式啟用,成為園區內維護環境品質的重要基礎設施。廠區總面積約2.4公頃,設計日處理水量達12,500立方公尺,現階段平均實際處理水量約6,500立方公尺,處理對象以生活污水為主,輔以部分工業製程排水。
污水處理系統採用二級處理程序,核心技術包括旋轉生物圓盤(RBC)與化學混凝沈澱,能有效去除有機污染物、懸浮固體與部分營養鹽。處理完成後的放流水,水質穩定清澈,經由中港大排,匯入大窠坑溪,最後流入淡水河,確保對受納水體的衝擊降至最低。
本污水處理廠服務對象為園區內共計1,404家工廠,達成100%廢水納管率,有效整合污水來源,提升整體處理效率,並降低廠商個別設置水污染防治設施的成本與技術門檻。此舉不僅減輕企業負擔,也有助於提升產業園區整體的環保形象與永續競爭力。
此外,廠區自民國八十七年起由服務中心環保組自行營運管理,累積豐富實務經驗與操作專業,並持續導入自動化監控系統與環境管理制度,確保設施穩定運作與水質達標。這座污水處理廠已從單純的水處理設施,轉型為融合環境教育、污染防治與永續管理功能的多元平台,是新北產業園區環境基礎建設的重要核心。
3. 污水處理功能與效益
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具備完整且穩定的運轉機制,服務對象涵蓋園區內共計1,404家工廠,實現廢水全數納管、集中處理,納管率達100%,為全台工業園區中的表率。透過統一規劃與處理,可大幅降低各工廠單獨設置污水處理設施所需的資本支出與營運成本,進一步提升產業整體環保效率與經濟效益。
該廠以「集中處理、有效管控」為核心策略,不僅提供高效能的末端處理服務,更落實預防性污染控管,協助廠商遵循環保法規,避免非法排放造成的罰則與風險。處理後的放流水穩定清澈,符合甚至優於民國八十七年公告的國家放流水標準,對中港大排、大窠坑溪以及最終匯入的淡水河流域,皆可達到有效的污染負荷緩解。
此外,集中處理也便於後續水質監測與資源再利用之推動,有利於智慧水管理系統的導入與數據化操作。藉由本污水處理廠的運作,不僅提升了園區整體的水污染防治水準,也形塑產業對環境保護的積極形象,是結合產業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典範設施。
4. 處理流程介紹
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整體流程採用成熟且穩定的二級處理技術,確保污水經過各階段處理後,水質符合放流標準,達成環境友善與高效管理目標。
首先,工廠所排放之污水透過下水道系統集中輸送至廠區,經進流抽水站揚升後,流入調勻池,以調整水質與水量的穩定性,避免後端處理系統受到突變衝擊。接續進入化學混凝系統,在此階段添加混凝劑並進行攪拌,使水中懸浮物凝結成較大顆粒,有助於沉降與後續處理。
污水再進入初沉池,沉澱出大顆粒與部分有機物,去除大部分SS(懸浮固體)。接著,流入生物旋轉圓盤(RBC)系統,透過圓盤上附著的微生物進行有機污染物的分解代謝,為整個處理流程中的核心生物處理階段。隨後,經過終沉池進行第二次沉澱,以去除殘留的懸浮物與生物處理產生的生物污泥。
處理後的上清液即為最終放流水,排入中港大排,並流入大窠坑溪,最終匯入淡水河。至於各階段產生的污泥,則經過濃縮池、消化池、分離池與脫水機進行後處理,最後由合格業者負責清運,符合廢棄物管理規定。
整體流程結合物理、化學與生物三種處理方式,達到高效率、低負荷的污水處理目標,為園區內企業打造堅實的環保後盾。
5. 環境管理與教育推動
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不僅肩負園區內污水處理的重要任務,更積極導入國際標準化管理,早在營運初期即推動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從日常操作到制度規劃皆強調資源節用、污染預防與持續改善,並以「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產業與生態共存」為核心政策,實踐企業環保責任。
為擴大社會影響力與環境價值,該廠於民國103年8月15日正式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少數兼具教育功能的產業型污水處理場。園區結合中港大排親水河道、溫仔底濕地滯洪公園與願景館等周邊設施,規劃為帶狀綠色廊道,形成以「環保+教育+休憩」為核心的綠色體驗場域。
透過導覽解說、現場參訪與互動展示,廠方積極向廠商、學校與在地居民推廣環境教育知識,提升對污水處理流程、水資源循環與環境保護的理解。場域同時也提供學生進行戶外教學與實務觀摩,拉近產業設施與社區的距離。
此一結合環境管理與教育推動的策略,不僅展現污水處理廠的永續願景,也讓傳統工業設施轉化為具備公共價值的開放空間,體現出現代產業園區對社會、環境與教育三贏發展的具體行動。
6. 處理數據與性能分析
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實際運作數據顯示,其在水質淨化與污染物削減方面展現出良好的處理效能。透過穩定的操作與嚴謹的管理制度,污水廠能有效去除進流水中的高濃度有機物與懸浮固體,確保放流水穩定達到國家放流水標準,甚至優於部分標準門檻。
下表為污水處理廠之設計處理值與實際操作數據比較:
項目 | 設計值 | 實際操作值 |
---|---|---|
處理水量 (CMD) | 12,500 CMD | 6,500 CMD |
進流 COD (mg/L) | 480 | 300 |
進流 BOD (mg/L) | 220 | 110 |
進流 SS (mg/L) | 250 | 115 |
放流 BOD (mg/L) | 25 | 14 |
放流 COD (mg/L) | 80 | 50 |
放流 SS (mg/L) | 25 | 12 |
從表中可見,儘管目前日處理水量尚未達設計上限,但實際處理數據已展現出顯著的污染物去除效率。例如BOD(生化需氧量)由進流110mg/L降至14mg/L,去除率約為87%;COD(化學需氧量)由300mg/L降至50mg/L,去除率達83%;SS(懸浮固體)也從115mg/L降至12mg/L,去除率高達90%以上,皆遠低於法規限制值。
這些數據顯示,污水處理廠的系統設計與實際操作具有良好相容性,不僅達到設計預期,也具備穩定應對高負荷的潛力。其運作效率與放流水質表現,充分展現出園區集中式處理策略的環保效益與技術成熟度,為推動綠色產業園區與水資源永續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7. 建議與展望
為提升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整體營運效能與永續價值,未來建議可從三大面向持續深化:
首先,在源頭管理方面,應加強廠商污水前處理監督與技術輔導,協助業者優化製程與排放水質,減少進流水負荷,有助於降低廠區整體處理成本與設備磨損,同時提高放流水穩定性與再利用潛力。
其次,應持續強化環境教育推廣與社區連結,透過定期舉辦導覽活動、環保課程與廠商座談,深化企業與民眾對污水處理流程、水資源保育及永續環境的認識,提升全園區對環境責任的集體意識。
最後,建議逐步導入智慧化監控與雲端管理系統,如即時水質感測、AI異常警示、數據分析儀表板等工具,提升處理流程的即時反應能力與決策透明度,強化設施穩定性與資源效率。
透過上述策略,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將不僅是水污染防治的基礎設施,更將邁向具備智慧、綠能、教育功能的環保示範場域,實踐產業與環境和諧共生的長遠願景,成為北台灣推動綠色轉型的關鍵節點。
8. 結論
新北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作為全區環保基礎建設的核心樞紐,不僅長年穩定提供高效、符合國家標準的污水處理服務,保障周遭水體與生態系統的健康,更積極推動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與環境教育,展現對環境責任與社會參與的高度承諾。
在處理效能、納管率、放流水質與環境整合層面皆表現優異,使其不只是單一功能的處理設施,更轉型為結合「污染防治、產業輔助、社區教育」的多元平台。隨著產業升級與環保法規日益嚴格,該廠持續投入技術革新與智慧化監控,展現出因應未來挑戰的前瞻視野。
展望未來,污水處理廠將持續肩負起產業與環境之間的橋梁角色,為新北產業園區打造「智慧、永續、高效」的產業升級基地奠定堅實基礎,引領北台灣邁向更高層次的綠色發展典範。
歡迎免費諮詢專業房地產顧問
大勝哥 0916-078-268
Line 0916078268
微信 tsj0939048358
相關連結:
大勝哥廠房物件
其他地區不動產物件
更多新聞文章
